被忽視了的商譽折損
發布日期:2018-09-19 作者: 點擊:
集裝袋生產廠家分享:被忽視了的商譽折損
所謂制造業的困境,其實是對不思進取的企業而言的。對于有理想、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來說,恰恰可以通過提升產品品質來改進獲利空間。只要消除聲譽折價,就能大把掙錢。為什么非得急功近利賠錢呢?
去日本買電飯煲和馬桶蓋?一些人還真不嫌麻煩。說大道理也沒啥用,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制造業的困境。技術不如別人?我在工廠干過,一般的車磨刨銑好歹會點。要說國內一般的工廠發明創造弱了點,確是事實。好在這些年的開放讓很多年輕人可去國外學習,現在學成歸國的人不少,慢慢這方面興許就追上了。除了發明創造,對工廠來說,還有另一個關鍵的工藝技術,這是產品質量的確保。在改革開放的頭些年,大家做企業沒啥經驗,見的世面少,產品工藝比較粗糙,那會兒還是國企的產品比較可靠,因為工藝技術比較高。后來私企以高薪從國企挖人,一些好的的技術人員和工人跳槽了;國企也相應開始改制,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,企業的產品質量在慢慢提升。
這么多年過去,企業從模仿、邊際上的創新,到和國外同類知名企業平起平坐,造就了中國“世界工廠”的美譽。注意,這個美譽不完全靠量取勝。因為國外對進口的消費品有嚴格標準。即便是代工,或者幫別人生產中間產品,那也得達到客戶的要求才行。所以,“世界工廠”的美譽是靠質換來的。只有品質過硬,才能讓別人心甘情愿掏錢購買。這一點恐怕現在不少人都沒注意到,或即便注意到了,也被忽略。我相信去日本購物的消費者中有一部分也知道這個道理,可就是愿意去日本購物。這是為什么?我在后面分析。先說制造業的問題。假如中國的制造業能嚴格要求自己,那么即便是人工成本上升,也不至于招致寒冬。不信你對比下日本的人工和我國的人工,誰高?日本不也有制造業?關鍵是看造什么產品。以手機為例,你當下買個iphone7,都夠買三個華為了。蘋果的質量比華為更好?我看不見得。蘋果我也玩過,華為我也玩過,我還是鐘情華為。理由很簡單,其他都類似,華為還多了幾個優點:耐用、經摔,甚至偶爾水洗下似乎也沒壞。你把蘋果摔下洗下試試?當然,蘿卜青菜各有所愛。果粉有果粉鐘情的產品,我們有我們喜好的類型。我只是想說一個簡單的道理,對普通家電產品而言,沒有太復雜的技術,關鍵在于誰工藝好?;蛘哒f,關鍵取決于制造企業的態度。如果制造企業是做長壽企業的思路,那就能制造出像華為手機這種價廉物美的產品來。倘若制造企業就是想掙一把就算,那產品品質自然就無法確保了。我和華為沒有任何關系,此處僅僅是同道者的共同感受而已。
國內制造業的蕭條并不僅是人工成本上升、國外市場萎縮這兩個原因使然。人口數量穩定,基本消費品需求還是存在的。何以制造業受到打擊這么大?和制造業蕭條相對照的,是國內消費者搶購海外產品??梢?,刺激內需并不是說國內家庭邊際消費傾向低,而是國內消費者不偏愛國內企業制造的物品而已。奶粉業是個典型。自從出了三鹿奶粉事件,國內奶制品行業從天上掉到了地上。國內家庭能把海外的奶粉買斷貨,這能說是需求不足么?曾幾何時,中國制造都成了低價貨、低品質貨的代名詞,一些無良商販硬是把中國制造業三十多年的驕人戰績給抹殺了。要知道,我們的很多企業都是打敗了原先的知名外企才發展起來的!
在大賣場有國產、國外原裝兩個產品群,價格差距大。從工藝角度看,國產和國外原裝基本無差距?,F在總算看到一些媒體開始比照實驗,對比日本產電飯煲和國產電飯煲,你真能分得出來差別?僅從技術參數和口感而言,還真沒啥差別。那為何價格有這么大的差異?一來是因為貿易產生了固有的費用;二是聲譽折價。恰恰這被國內制造業給完全忽視了。聲譽折價是說當一個行業或類別的產品被少數廠家弄砸后,消費者無法確知其他廠家或產品究竟有沒有問題,從而懷疑整個行業。當整個行業聲譽下降時,其產品的價格和銷量會雙雙下跌,這就是聲譽效應。在產業競爭中,聲譽至關重要。好的聲譽需要長期積累,而砸毀聲譽只需一瞬間。
由于過去整個制造業這樣或那樣的問題,嚴重影響了我國制造業的聲譽,從而使我國制造業的產品聲譽大折價。這又侵蝕了原本就稀薄的利潤空間,制造業企業盈利變得異常艱難。這,才是制造業蕭條的核心因素。那么,對制造業企業來說,是坐以待斃,還是迎難而上?也許亨氏食品的經歷值得一學。二戰前后,美國食品行業有很多做番茄醬的廠商,但絕大多數都采用劣質番茄當原料,亨氏食品想辦成百年老店,不愿意同流合污,于是提出只以新鮮的、好的番茄當原料。這一舉措不僅在當時遭到同行反對,甚至沒有得到社會的支持。但結果呢?亨氏食品堅持下來了,并且取得了成功。亨氏食品是原汁原味的美國企業,我舉這個例子并不是說美國的企業一定就好。恰恰相反,我舉這個例子是說明,美國當時的制造業恰恰也遇到這樣的聲譽折價問題。
所謂制造業的困境,其實是對不思進取的企業而言的。對于有理想、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來說,恰恰可以通過提升產品品質來改進獲利空間。只要消除聲譽折價,就能大把掙錢。為什么非得急功近利賠錢呢?前段時間看到有某個行業不思進取不說,反而找各種理由游說行業下調標準,據說有關部門還真聽了。真是No zuo no die。你我都懂的。